天然彩棉纖維是利用轉基因技術將彩色棉基因移植在原棉DNA中,這樣就可以得到天然的彩色棉纖維。彩棉紡織品不需要漂白、染色,符合人們追求生態色彩多元化的需求符合環保和回歸自然的潮流。彩棉與白棉相比產量較低、品質不如白棉,彩棉纖維長度偏短,強度偏低,馬克隆值低,整齊度差異大,短絨率高。天然彩棉紡織品服用性能優良其產品手感柔軟、有彈性,具有良好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適宜制作直接與皮膚接觸的內衣、T恤、襯衫、嬰幼J兒服裝、毛巾、床上用品等。
大麻,又稱漢麻、火麻,是我國最早種植并賴以裹體、御寒的紡織纖維。大麻在生長和存放中極少受蟲害。纖維截面呈不規則圓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縱向有許多裂隙和孔洞,并與中腔相連。因此大麻纖維具有高吸附性和吸濕排汗性能,大麻織物吸、放濕性能優良,其服裝穿著舒爽、透氣。大麻單纖維很細,紡織品手感滑爽柔軟,無需特別處理就可避免其他麻類紡織品特有的刺癢感和粗糙感。另外大麻紡織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胞念球菌等有明顯的抑菌效果。長期以來由于大麻紡紗的前處理脫膠工藝未能突破,纖維整齊度差,束纖維間不易抱合,給紡紗帶來一定難度。20世紀80年代解決了大麻脫膠工藝之后,其已成為重要的天然紡織原料。據報道,目前國內大麻/純棉/彩色棉混紡休閑面料結合大麻的特性開發的一些休閑裝系列產品具有面料柔軟、色澤淡雅、風格粗獷等特點深受人們的歡迎。大麻與其它紡織纖維混紡性能良好,大麻/毛混紡織物可防蟲蛀。大麻紡織品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適合做襪子、鞋墊、內衣、床上用品等。
羅布麻又稱野麻、茶葉花,是一種野生植物纖維具有麻類纖維的吸濕性好、透氣性強、強度高等特點另外羅布麻纖維柔軟、滑爽、具有絲綢感,可以用其開發高檔紡織品。纖維橫截面呈圓形或橢圓形縱向有豎紋橫節,長度15~70mm,細度17~23μm,斷裂強度7.0~7.9cN/dtex,斷裂伸長率3%-4%。
現代科學實驗發現,羅布麻纖維富含多種藥物成份,與葉、花基本相同,具有天然的遠紅外功能和天然的抑菌作用,穿著羅布麻纖維制品,可提高人體免疫力。因此利用該纖維來開發具有醫療保健功效的服裝、床上用品等可提高產品附加值。羅布麻纖維較短粗,需用工藝纖維紡紗,且纖維表面光滑無卷曲、抱合力小、伸長率較低,常與棉、Tencel等纖維混紡生產高檔紡織品。日本是羅布麻紡織品最大的消費市場。我國國內已有一些彩色棉公司開發羅布麻和彩色棉的混紡織物。近年來,羅布麻紡織品正向多功能復合保健方向發展。
竹原纖維是指采用機械、物理的方法從竹子中直接分離出來的纖維,保持竹子原有的特性,具有一定的細度、長度和強力,達到紡紗的技術要求。竹纖維單纖維長度較短,只有2mm左右,,因此必須采用工藝纖維紡紗。目前采用的脫膠工藝借鑒苧麻脫膠工藝,木質素的去除成為最難解決的問題,所制取的束纖維較粗硬,木質素殘余較多。竹原纖維與竹漿粘膠纖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是純粹的天然纖維,具有特殊的風格,服用性能好,有一定的保健功效,為區別于竹漿粘膠纖維,故取名竹原纖維,而后者則屬于再生纖維素纖維,竹纖維中的某些抑菌成分在化學加工中受到影響,加之化學加工造成的污染,所以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環保纖維。
竹原纖維的化學成分主要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總量占纖維干重的90%以上,其次是蛋白質、脂肪、果膠、單寧、色素、灰分等。經掃描電鏡觀察竹原纖維縱向有橫節,粗細分布很不均勻,纖維表面有微細凹槽。橫向為不規則的橢圓形、腰圓形等,內有中腔,橫截面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空隙,且邊緣有裂紋,與苧麻纖維的截面相似。竹原纖維的這些空隙、凹槽與裂紋,擾如毛細管,可以在瞬間吸收和蒸發水分,故被譽為“會呼吸的纖維”,用竹原纖維紡織成面料及加工制成的服裝服飾產品吸濕性強、透氣性好,有清涼感。竹原纖維具有較強的抗菌和殺菌作用天然、環保、持久、保健等特點。由于竹原纖維中含有葉綠素銅鈉,因而具有良好的除臭作用和防紫外線功效。實驗表明,竹原纖維織物對氨氣的除臭率為70%-72%,對酸臭的除臭率達到93%-95%。
由于竹原纖維具有優良的服用性能和保健作用,可開發成具有衛生、醫療等功能性產品、床上用品。由這種原料生產的紗線,柔軟而又略帶骨感,柔中顯脆,織物具有清脆、滑爽的手感,不粘身。優良的吸濕、透氣性,是夏秋季服裝的首選材料。
竹纖維的開發及應用目前仍處于初始階段,竹原纖維上染得色率不高、木質素和膠質含量高、彈性差等缺點限制了其產品的應用。竹原纖維的許多基礎研究工作還有待探索以便為竹原纖維紡織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提供理論指導依據生產出真正體現竹子優良服用性能和風格的紡織產品。竹漿纖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纖維的濕強低、纖維易脆斷,纖維的規格和品種少,限制了最終產品的開發。因此,加強竹纖維的開發和應用研究,特別是加大對竹原纖維的開發利用,可以減少紡織原料對石油的依賴,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經過拉伸細化處理的羊毛細度變細、長度增長具有絲光、柔軟效果其價值明顯提高產品可以實現高檔化、輕薄化。
細羊毛的獲得,早期主要通過選擇細羊毛的羊種飼養和增加其存欄只數和單產。但羊毛細化步驟緩慢。且只是增加了18-20μm細度的羊毛產量。細化羊毛更為有效的方法是纖維的人工拉細加工。羊毛細化技術是以澳大利亞聯邦工業與科學研究院(CSIRO)的研究為代表,其工藝和纖維的注冊商標為“Oplim”。該技術包括纖維預處理機械拉伸,化學定型等一系列專利技術,將毛條中的羊毛纖維拉細,制得 Optim精梳條。用該技術可制得兩種纖維:"Optim fine ”纖維的細度可減少3-4μm,可用以生產光澤好、手感如同真絲、懸垂性優良的輕薄織物;"Optim max”纖維經縮水后長度可縮短20%-25%,與普通羊毛纖維混紡,最終制得的輕薄型針織物更加蓬松。羊毛經拉伸后,具有仿絲光澤,但是斷裂伸長率減小。在制造時為確保延伸率,要利用滲透劑和溫度效果使其充分膨脹。國內對羊毛細化技術和理論的研究單位有東華大學和天津工業大學,其基本流程為預處理→拉伸→定形→烘干。
羊毛服用性能優良,然而由于羊毛鱗片排列的方向性和纖維的高彈性,使得羊毛具有縮絨性,從而使羊毛服裝不易打理,縮絨會使得毛織物尺寸縮小,并影響產品風格。因此,對羊毛進行改性處理,加工低氈縮或無氈縮性羊毛成為羊毛改性領域的一項重要內容。
防氈縮羊毛經過特殊處理,其原理是將羊毛表面鱗片部分或全部腐蝕掉,或者在羊毛上涂覆樹脂,目的是降低纖維間的摩擦效應而達到防縮。鱗片減量處理,主要有兩種方法,即氧化法和蛋白酶剝蝕法。另外減量處理還可以細化羊毛。氯氧化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利用含氯氧化劑對毛條進行氧化處理,使鱗片外層蛋白質分解為多肽或水解氨基酸,從而將鱗片層部分或全部刻蝕掉。蛋白酶處理法目前還沒有形成獨立完善的工藝體系,主要與化學方法或等離子處理技術結合使用,以達到適度地剝除羊毛表面鱗片,來提高羊毛的防氈縮性。利用蛋白酶或者等離子體對羊毛進行絲光化處理,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應該加大推廣應用。絲光羊毛目前在毛針織品中常見也有用絲光羊毛加工精紡毛織物。
天然彩色蠶絲是應用生物基因重組技術,導入家蠶彩色繭基因,采用現代育種技術,結合雜交組合、定向選擇別專統有種技術,選育出天然彩色蠶繭實用蠶品種。據報道西南大學蠶桑學重點實驗室在家蠶基因框架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精心選育培育出了紅、黃、藍、粉紅等40余個自然彩色蠶繭品種,并在涪陵等地區推廣。但由于彩色蠶繭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在繅絲的過程中容易被氧化而褪色。西南大學蠶桑學重點實驗室通過改良品種和構建新的載體研發了“蠶繭自然彩色固色技術”,解決了繅絲過程中蠶繭被氧化褪色的難題。因此,天然蠶絲制成的衣物等用品像天然彩棉一樣健康、環保、不脫色、是一種天然的綠色環保纖維、其市場前景廣闊、特別適合做內衣、裙裝、外衣、領帶、絲巾等服飾用品。
蜘蛛絲強度高,并且具有優異的彈性,其特性很像高強度合成纖維芳綸1414和彈性纖維氨綸。就強度而言,腳蛛絲甚至優于高性能的Kevlar纖維,雖然兩種纖維都有類似的高強度水平,但Krvlar纖維在斷裂之前僅能延伸其原長的4%,而蜘蛛絲的斷裂伸長可達30%。
美國杜邦公司在該領域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他們將蜘蛛絲基因植入酵母和細菌,產生蜘蛛絲蛋白的復制品,其結構等同于蜘蛛絲蛋白質,研究人員把這種蛋白質溶解于一種化學溶劑中,溶液通過濕法成型由小孔擠出紡出了堅固的纖維。研究者通過實驗室制造蜘蛛絲的研究期望得到與蜘蛛絲相同的生物纖維。這些生物纖維質輕、強度高、彈性優良有許多潛在的用途如應用于國防、航空航天領域。可用來制造輕量型防彈背心、頭盔乃至降落傘繩索,另外在橋梁建筑、復合材料、生物醫學等方面均有應用潛力。
來源:百度文庫
加入社群
#新材料 #新技術 #新價值
掃碼加入【功能性紡織品技術交流群】
共創 共建 共享 共贏@印染在線
(責任編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