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科普】 紡織行業一定要知道的面料識別及含量鑒定!
發布時間:07-01 10:49 來源:來源 點擊:
發表評論

基本概念
紡織服裝面料成分是決定洗滌工藝的重要因素之一,客衣洗滌事故比較常見的問題時常發生在服裝產品本身質量不合格,尤其是面料成分直接涉及到產品成本。所以出現糾紛以后,我們需要按照服裝產品的標識牌去了解該產品是否確實符合執行的標準?面料成分含量是否確實如標識所示?
定性鑒別
鑒別紡織服裝面料是何種原料制成的方法有手感目測法,燃燒法,顯微鏡法,染色法,化學溶解法,密度梯度法,熒光法以及一些新技術,比如紅外光譜吸收法等。常用的主要是前三種。手感目測方法是通過眼看(長短,色澤含雜等),手摸捏(彈性,硬挺度,回彈性,冷暖感等,耳聽(絲鳴感等)來判斷。這種方法簡便,不需要任何儀器,但需要鑒別人員具有豐富的經驗。對于服裝面料進行鑒別時,除對面料進行觸摸和觀察外,還可以從服裝面料邊緣或隱蔽處(在確保不破壞服裝)進行抽紗,并將其拆下紗線進行鑒別。燃燒法是利用纖維的化學組成不同,其燃燒特性不同來加以判斷;顯微鏡法是根據各種纖維的縱橫向形態特征來鑒別,是目前最廣泛采用的一種方法。
定量分析
分析各種原料各自含量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學法兩種。物理法包含手工拆分方法和顯微鏡測定方法。手工拆分方法是指對于目測能分辨區分的纖維,采用手工拆分,烘干,稱重,從而計算出纖維質量含量。顯微鏡測定方法是采用顯微鏡放大后辨別各類纖維,測量纖維直徑或橫截面積,結合測得的各類纖維根數,按需分別計算纖維質量含量,體積含量及根數含量。化學法是面料經組分鑒別后,選擇適當的試劑去除一種組分,將殘留物稱重,根據質量損失計算出可溶組分的比例。通常先去除含量較大的纖維組分。
標準依據
FZ/T 01057-2007 紡織纖維鑒別試驗方法GB/T 2910-2009 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FZ/T 01101-2008 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測定 物理法
麻纖維:是一種植物纖維,被譽為涼爽高貴的纖維,它吸濕性好,散濕也快,不易產生靜電熱傳導大,迅速散熱,穿著涼爽,出汗后不貼身,較耐水洗,耐熱性好。由于麻纖維卷曲度小,其服裝制品穿用后易起毛,洗滌時不易用力刷洗。
桑蠶絲:天然的動物蛋白質纖維,光滑柔軟,光澤柔和明亮,有冬暖夏涼的感覺,摩擦時有獨特的“絲鳴感“現象,較好的耐熱性,桑蠶絲制品具有良好的吸濕性,但是其鮮艷顏色的制品色牢度穩定性差。耐汗漬牢度不佳,不宜用含氯漂白劑,特別是緞紋組織的桑蠶絲制品穿著不當易出現刮絲、拼絲現象。粘膠:以木材、棉短絨、蘆葦等含天然纖維素的材料經過化學加工而成,俗稱稱人造纖維的典型代表。具有天然纖維的基本性能,染色性能好,色牢度好,但織物吸濕后易膨脹,縮水率大,濕態強力低,耐堿不耐酸。一般粘膠纖維可與棉、麻、絲、毛混紡。滌綸:屬于聚酯纖維,具有優良的彈性和回復性,面料挺括,不起皺,保形性好,強度高,彈性好,經久耐穿并有優良的耐光性能,滌綸纖維吸濕性較小,滌綸制品洗后不褪色,無需熨燙,具有良好的洗可穿特性;但容易產生靜電和吸附灰塵。錦綸:為聚酰胺纖維,也是所謂的尼龍,錦綸最大特點強度高,耐磨性好,但是錦綸保持性差,制作的服裝不如滌綸挺括,易變形。耐熱性能不好,一般錦綸纖維用于制作絲襪、彈力襪、外套等。腈綸纖維:腈綸纖維外觀呈白色,卷曲、蓬松好、手感柔軟,其織物顏色鮮艷,光澤好,酷似羊毛,經常與其它纖維混紡作為服裝面料。腈綸纖維在穿用中靜電大,耐磨性在合成纖維中較差,易起球。腈綸織物保暖性蓬松性較好,耐日曬牢度好。純腈綸纖維織物多為針織物,如運動衫、膨體紗等等。腈綸纖維也是粗紡毛織品的原材料的好搭檔。丙綸:外觀似毛戎絲或棉,有蠟狀手感和光澤,彈性和回復性一般不易起皺,比重小,輕,服裝舒性好,能更快傳遞汗水使皮膚保持舒適感,強度耐磨性都比較好經久耐用,不耐高溫。氨綸:化學名稱為聚氨酯纖維。具有優良彈性又稱彈力纖維,也稱萊卡,彈性好,手感平滑,吸濕性小,有良好耐氣候和耐化學品性能,可機洗,耐熱性差。氨綸纖維一般不獨立使用,大多數與其他纖維合股或制成包芯紗,主要用于制作彈力服裝。比如:氨綸包芯紗內衣、游泳裝、時裝以及多用于針織服裝的領口、袖口等。維綸:織物外觀和手感似棉布,彈性不佳,比重和導熱系數小,穿著輕便保暖,強度耐磨性較好結實耐穿,有優良耐化學品,耐光等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