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絲一般是是針織布布上測試項目,梭織布上以前沒聽過客人有這個要求,包括服裝行業標準中也未見梭織服裝標準對這個提出指標要求。
目前比較常用的測試方法是GB/T 11047針刺法,其原理是小球上的針刺在重力和拉線張力下不斷扎入旋轉的面料中,將織物紗線的部分纖維拖拽出來或在織物表面形成鉤痕,然后人眼對織物表面進行評級。
從其測試方法來看,勾絲主要的成因是外尖銳物侵入紗體,將紗體中的細纖維割斷并拖拽出紗體。 從這個角度看,勾絲問題更多的表現在長絲織物上,尤其是未加捻長絲織物。高F數的比低F數的長絲更容易勾絲,
如果這個布還未織成,那么從紗線選用和組織結構設計上,就要遵循“增加紗線捻度,面料緊度,減少浮長線”原則,可以令織物獲得更好抗鉤絲性能。但如果已經織成,如何通過染整上的調整,使織物的抗鉤絲性能更好一點?
與抗起毛起球一樣,紗線的抱合力對抗鉤絲性能至關重要,但同時,另一個影響因素是鋼針扎入織物的順滑性以及它對纖維的拖拽能力,即織物的縫紉性能(縫紉針的通過性)。這兩者在初期是相互矛盾的(尤其是針對長絲織物),因此,推測某些織物應該會有一個最佳加軟量的點,在此點,織物的抗鉤絲性能最佳,即它提升了織物的縫紉性能但沒有讓紗線抱合力下降太多。這類的軟油應該是軟片類而非硅油類的,因為硅油類太滑通常讓紗線抱合力下降太多。越過此點后,繼續加軟,則抗勾絲性能就會持續下降,直到它的飽和吸附量。
也有些織物尤其是短纖織物就沒有這樣一個點,或者說它的最佳加軟量太小,它就會表現出加軟就會導致織物抗鉤絲性能下降。類似的如做馬丁代爾起毛起球,原理上也存在一個紗線抱合力和磨盤與織物的摩擦系數的平衡,但通常這個平衡在軟油零用量以下,即所有的加軟都會降低織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
因此,對鉤絲性能不佳的織物回修,一般遵循的是抗起毛起球一樣的原理,加一些令紗線抱合力增大或 表面成膜的助劑,比如聚氨酯、聚丙烯酸酯等等。
(責任編輯:作者)